光明夜读 | “土拨鼠”出圈了,野生动物不是“活体手办”
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8:17    点击次数:142

文 | 徐谭

随着电影《哪吒2》的爆火,影片里的土拨鼠因其憨态可掬的形象备受观众喜爱,它们的现实原型旱獭也打破“次元壁”火遍全网。不少网友纷纷晒出自己出游时给土拨鼠喂食、与动物互动的视频照片,甚至有人通过网购旱獭当作宠物饲养。

图片

殊不知,旱獭是一种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啮齿类野生动物。日前,国家疾控局发布健康科普强调,旱獭等很多啮齿类动物都有可能传播鼠疫,对围观和逗乐旱獭的行为进一步敲响了警钟。可以说,最近这场由影视文化现象触发的网络狂欢,恰似一面棱镜,折射出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多重维度。

近年来,翻开朋友圈及众多短视频平台,不难发现,有不少人已经不止于晒猫晒狗,似乎只有晒出猕猴、鹦鹉或蛇等野生动物,才能彰显其“高级玩家”的地位。然而,并非所有动物都适宜作为宠物。野生动物在生态平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,许多野生动物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或国家“三有”野生动物(有重要生态、科学、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),若擅自将其带回家中饲养,不仅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,还会面临法律的惩处。

图片

诚然,随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,露营、自然体验等亲近大自然等方式,已经成为人们旅游和娱乐的新选择。然而,随意触碰、捕捉采集遇到路边的野生动植物,全然没有认识到它们是国家法律保护的野生动植物,更是某些疫病的天然宿主,这种认知断层暴露出公众生态素养的缺失。对此,文旅部门要联合司法部门、疾控部门、科研机构和媒体,帮助公众补齐科学和法律知识的重要一课。

还应看到,在以往不少类似案例中,由于短视频平台的滤镜美化,野生动物被异化为可供把玩的“活体手办”,其自然属性与生态价值在流量狂欢中被彻底消解,从而进一步催生了人们不当接触,甚至非法捕捉、买卖和饲养的行为。短视频和社交网络平台,也应承担起平台自我管理的主体责任,不要让流量裹挟网友的三观和行为。

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,我们对大自然的爱,避免陷入人类为中心的“占有式亲近”,同时不应止步于通过银幕投射的情感消费,而应升华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具体的生态保护行动。正如生态学家所言:“当某件事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完整、稳定和美时,它就是正确的,反之,就是错误的。”或许,这才是我们面对自然时应持的永恒尺度。